有暴食症这种病吗

发布时间:2025-05-07 13:08:34

暴食症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心理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失控性暴食行为,常伴随内疚和体重焦虑,可通过心理治疗、药物干预、行为调整、营养管理和社交支持改善。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饮食障碍病史者患病风险增加3-4倍,特定基因如5-HTTLPR多态性与暴食冲动相关。治疗需结合基因检测制定方案,常用药物包括氟西汀等SSRIs类药物调节血清素水平,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识别遗传易感性触发因素。

2、环境压力:

长期职场高压或情感创伤可能引发情绪性进食,65%患者报告暴食前经历重大压力事件。推荐正念减压训练配合暴露疗法,建立压力日记记录暴食诱因,办公室可备低卡零食替代高热量食物。

3、神经机制:

下丘脑-垂体轴功能紊乱导致饱腹感信号异常,脑影像显示暴食者伏隔核对食物刺激反应过度。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调节脑区活动,同时需规律进行血糖监测,避免低血糖引发暴食冲动。

4、社会文化:

社交媒体传播的体型焦虑使年轻女性患病率高达4.6%,团体治疗中可采用身体接纳练习,卸载热量计算类APP,参与非节食主题的社群活动重塑健康审美观。

5、共病问题:

约50%患者合并抑郁症或焦虑症,需双重诊断治疗。舍曲林等抗抑郁药与辩证行为疗法联用效果显著,建立"暴食-情绪-应对"三维记录表监测病情变化。

日常建议选择高蛋白高纤维食物如希腊酸奶、藜麦沙拉维持饱腹感,进行游泳等非竞技性运动释放内啡肽。厨房放置彩色餐具减缓进食速度,卧室使用蓝光照明调节生物钟。每周与营养师核对饮食日志,避免极端节食诱发补偿性暴食,亲友需避免对患者体型进行评价性语言。严重呕吐症状需立即检查电解质水平,长期患者建议每季度进行骨密度检测。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