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年抑郁症》一书中,有个女孩的故事令人深思。5岁那年,女孩爸爸被迫下岗后开始创业。创业之路磕磕绊绊,家里有很长一阵子甚至都没有收入。这时,妈妈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到了女孩身上。从全程盯着她看书、写字、画画,到情绪失控言语辱骂女孩,甚至仅仅是因为女孩没有背下来九九乘法表,就在教学楼前对女孩进行掌捆。就这样,原先活泼开朗的女孩,情绪越来越糟。焦虑、暴躁、头痛、失眠、重度抑郁接踵而至。
女孩妈妈的做法,就是典型的父母在向孩子“借运”。这些父母因为自己被负能量困住,无法燃起对生活的希望,所以他们会强行将自己的愤怒、焦虑、恐惧、委屈转嫁到孩子身上。似乎只有强行把孩子拉到和自己一样的处境中,他们才能感到舒服、释放、平衡。心理专家李雪就曾感慨:“有的父母,通过吸食子女的能量,来洗涤自己的灵魂。”然而这些父母却忽略了,孩子的运气一旦被借走,就无法再焕发出该有的生命力。
一、孩子变差是从父母借运开始
1、情绪垃圾场的形成
在一档节目中,看到一位青春期的女孩控诉自己的妈妈。女孩说:“我的妈妈,长了一张生气的脸,她的嘴巴里,永远说不出快乐二字。”从早到晚,从子女到朋友,从超市的鱼到路边的狗,世界上似乎没有一件事能入得了这位妈妈的眼。持续不断的抱怨让女孩被压得喘不过气。
2、消极语言的杀伤力
“你是要像隔壁小王一样不学好,以后去扫大街么?”“邻居这家人,没事儿养什么狗,自己都养不活。”“这个卖鱼的光会缺斤少两了,怎么现在到处都是缺德鬼啊?”这些话语像刀子一样刻在孩子心上。女孩说自己似乎就是妈妈的情绪“垃圾场”,永远没办法像身边人一样获得父母的课业指导和情绪疏导。
3、叛逆的根源
小时候女孩原本十分乖巧懂事。但慢慢地,她一和妈妈说话情绪就能被点燃,母女俩经常吵得不可开交。无奈之下,女孩甚至故意去染头发、逃课、跑网吧。她说:“上不上大学对我来说根本不重要,只要能躲开我妈就行了。”这印证了那句话:“父母的抱怨,会在孩子心里留下灰色地带。”
二、把阳光种在孩子心里
1、积极心态的感染力
马伊琍在采访中提到,《我的阿勒泰》中有句台词特别打动她:“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啊。”这是整部剧的灵魂,也是身为母亲的女主人公张凤侠最让人佩服的地方。丈夫去世后,张凤侠一个人在草原上生活,但人们却从未在她脸上看见一丝愁容。
2、言传身教的力量
她不仅对生活热情不减,对女儿也总是宽容宠爱。开小卖铺经常有人赊账,她不气也不追要;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闹脾气,她能四两拨千斤;女儿弄丢了奶奶自责,她云淡风轻地说:“我经常把她弄丢,再捡回来不就好了。”这种机智洒脱让女儿不管遇到什么都能安定豁达。
3、乐观精神的传承
莫言曾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他们这个人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但母亲的乐观使他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三、重新养一遍自己
1、负能量管理的重要性
在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指当我们把负面情绪传递给身边人时,就会产生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压抑的家庭环境会吸食孩子的能量,让孩子在黑暗中渐渐枯萎。学会“负能量管理”是走向成熟的关键,只有如此才能拨开情绪迷雾,静心思考问题。
2、共同成长的智慧
教育学家李玫瑾曾说:“孩子的行为,基本上就是父母行为的一个折射。”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容易看不见自己的问题,喋喋不休责怪孩子。殊不知孩子是何模样,看父母就知道。育儿即育己,把自己还原成一颗种子,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既能给孩子带来成长,也能让自己形成突破。
3、相互支持的力量
网上有个问题:“最好的感情是什么?”有个回答很暖心:“一起对抗平庸,一起披荆斩棘,一起克服柴米油盐,一起面对生老病死。”在育儿过程中,伴侣是最好的帮手。实在累的时候寻求伴侣帮助,和孩子非暴力沟通,或许能拉自己一把。要记得这个世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允许自己犯错和松懈。
一个人只有感受过父母的欣赏和爱,见识过天地之大、自然之美,体验过发自肺腑的快乐,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充满宽容、信任、鼓励、趣味、积极向上的家庭,永远热烈活着的父母,才能给孩子的心灵注满阳光,时刻为孩子充电蓄能。从今天开始,停止向孩子借运,试着把洒脱乐观的态度传递给孩子。如此,孩子才能在与生活的对抗中不屈不挠,豁达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