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欠下的债,身体终将买单
人真的会被气出病来。多项研究表明,90%的疾病都与负面情绪有关。当负面情绪持续累积,最终付出代价的往往是我们自己的身体。心思细腻的女性群体尤其容易受到影响。
暴躁情绪会储存在子宫里,郁闷会堆积在乳.房中。忍一时可能导致卵巢囊肿,退一步可能引发乳腺增生。许多女性健康问题都与负面情绪的诱发密切相关。
阿兰生活在二线城市,经济条件优越,生活无忧无虑。然而她却毫无征兆地被确诊为癌症,让身边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由于婆媳关系紧张,她曾多次向丈夫提出搬出去住的想法,但丈夫总是劝她“别想太多”。她转念一想,觉得老人家也是一片好心,于是决定“忍忍就过去了”。
这一忍,却忍出了大问题。检查结果显示,她已是肺癌晚期。原来,心病真的会转化为身体疾病。她终于如愿以偿地搬出了婆家,但付出的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
“忍忍”并不会让情况好转。这种处理方式更像是在体内埋下一颗定时炸.弹。所有的焦虑、压抑、愤怒和悲伤都会削弱免疫系统,最终以失眠、头痛、胃病、痛风甚至癌症的形式对身体造成伤害。
情绪银行里的债务危.机
有一种特殊的银行叫做情绪银行,每一次发脾气都是在里面欠下的债务。这些债务不会自动消失,而是不断累积,最终导致负债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突然爆发,伤人三分的同时自伤七分。
负面情绪通常以两种方式发泄:要么向内攻击自己,表现为各种躯体化疾病如失眠、胃痛、头痛等,或者转化为抑郁、焦虑、强迫等精神困扰;要么向外攻击身边的人。我们常常看到那些在职场上温文尔雅的成功人士,回到家中却对亲人严苛暴怒。
情绪银行最容易出现赤字的情况往往发生在夫妻相处和亲子沟通时。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对外人总是和颜悦色,回到家里却愁眉不展、情绪低落。正如许多人所说:“我平时脾气很好,只有在孩子不听话、丈夫不好沟通时才会发脾气。”这正是情绪银行存款不足的表现。存款越少,就越容易动怒。
心理学家海蓝博士专注于情绪研究领域。曾经有一位女高管小A前来咨询,刚见面没说几句话,眼泪就夺眶而出:“我收入很高,承担了家里大部分开支。他父母的房子是我出钱买的,他家人生病也是我负责医药费,家务是我做,孩子也是我管......我为他付出这么多,可他却对我越来越冷淡,现在我们一说话就想吵架。”
听到这里,海蓝博士叹了口气,将消除负面情绪的“特殊心法”传授给了小A。在情绪管理中,有一种常见的心理模式叫做“债主模式”。
海蓝博士解释道:“我们以为为家人做很多事就是爱的表现。但如果每次付出时都期待对方回报,这就变成了向他人放债。在家带孩子,你欠我一笔;帮你洗衣服,你又欠我一笔;做家务,再欠我一笔......”
女性常常感到委屈,正是因为她们总觉得“对方欠自己的”。“债主模式”是人际关系中的痛苦之源,因为即便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或爱人,每个人的处事标准都不相同。而没有人愿意成为欠债的一方。
情绪管理:成年人的必修课
面对生活和工作中各种不易,成年人常常处于情绪负债状态。懂得如何管理情绪,已经成为现代成年人难得的“超能力”。
成年人拼命打拼,比父母、比孩子、比房子、比车子,却总是在两件事之间疲于奔命:情绪崩溃和自我疗愈。殊不知,真正要比拼的是情绪管理能力。
作为成年人,我们需要把情绪当作一门需要经营的生意,要学会情绪管理,做到自负盈亏。每个人的情绪都像一家银行,快乐的正面情绪是存款,不开心的负面情绪是取款。要让自己的“情绪银行”保持充盈,关键在于两点:一是多存款,也就是多创造快乐;二是少取款,也就是减少让不如意干扰快乐的机会。这个过程就是情绪管理。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有效的情绪管理都能显著提升幸福指数。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情绪管理者呢?
心理学家南迪·内森指出:“普通人一生中,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状态,因此人们经常需要与消极情绪作斗争。”能够掌控负面情绪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但并非每个人都具备强大的情绪管控能力。
市面上关于情绪管理的经验分享数不胜数,不仅有小技巧,理论体系也相当丰富。比如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等。这些理论和方法确实都有其价值。但问题在于,当理论和方法过多时,就像堆满杂物的房间,真正需要使用时反而不知道该选用哪个、如何运用。
心理学中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正念疗法”。运用正念疗法进行自我疗愈的人,并非不会遇到烦心事。他们只是懂得平静看待问题,不会在情绪漩涡中消耗自己。而是在理性看待、心如止水的状态下,卸下多余焦虑,唤醒内在力量,始终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今天开始学习情绪管理,别等到情绪欠下的债真的变成身体的“癌症”时才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