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曾说过:“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这句话道出了生活的真谛。很多时候,困扰我们的并非生活本身,而是我们看待生活的心态。想要活得轻松自在,关键在于学会给心灵减负。走过半生才明白,最通透的活法莫过于少虑、少疑、少怨。
一、过度思虑是自寻烦恼
檀金在《你就是想太多》中写道:“所有的不堪和烦恼,只是自己杯弓蛇影的自恋和自虐而已。”这句话点破了多数烦恼的真相。
1、有位28岁的年轻妈妈,自从孩子出生后就陷入无休止的担忧中。孩子稍有不适,她就联想到最坏的结果;看到别人家孩子长得壮实,就怀疑自己照顾不周。这些凭空想象的烦恼让她精神萎靡,甚至出现失眠头痛的症状。
2、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指出:“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数据显示,人们92%的忧虑从未发生,剩下8%也都能轻松应对。身体稍有不适就怀疑重病,听到经济不景气的消息就担心失业,这些过度思虑只会消耗我们的精力。
二、疑心过重是自我消耗
一位佛学大师曾问学生:“什么是'疑'?”最后他解释道:“甲骨文中的'疑'字,是一个老人站在岔路口不知该往哪走。所谓'疑',不是不信任他人,而是不信任自己。”
1、有位妻子发现丈夫信用卡有酒店消费记录,立即怀疑丈夫出轨。她暗自痛苦一个月后准备离婚,结果发现那只是丈夫在加油站借用酒店POS机缴费。这场猜疑不仅让她饱受煎熬,还差点毁掉婚姻。
2、《素书》有言:“自信不疑人,自疑不信人。”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争吵,而是无端猜忌。很多感情破裂都源于一方缺乏安全感,疑神疑鬼给对方造成压力。信任才是维系感情的基石。
三、抱怨不休是自我桎梏
比利时谚语说:“跳舞不好的人,总是抱怨自己的鞋子。”这句话生动揭示了抱怨的本质。
1、有位员工抱怨领导不重用他,朋友建议他先学习公司运作模式。当他开始用心观察每个环节时,领导注意到了他的进步,不仅提拔他还委以重任。他这才明白,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2、稻盛和夫年轻时屡遭挫折:没考上理想大学,毕业遇上经济萧条,就职的公司濒临倒闭。但他没有沉溺抱怨,而是调整心态踏实努力,最终获得成功。《论语》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遇到困难时,智者反省自身,庸人责怪他人。
汪曾祺在《慢煮生活》中写道:“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以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这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生活态度。少一些无谓的思虑,少一些莫名的猜疑,少一些无用的抱怨,心灵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