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后最好的活法:一半打开,一半关闭

发布时间:2025-11-06 13:35:50

人生不是一场无尽的追求,而是一个关于平衡和节奏的艺术。前几天看到一位心理学家的视频,他讲了一个观点:人生是一个打开和关闭的循环。如果一味关闭,人生无法连接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如果一味打开,生命又无法得到休息和滋养。所以中年人最好的生命节奏,一半是打开,一半是关闭。在打开和关闭之中,获得一种平衡,才能让生活重新获得生机和活力。

一、一半打开

我们常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命就像一个水潭,没有活水,就只能慢慢浑浊,慢慢腐.败。人到中年,很多人的日子都开始趋于稳定,三点一线,开始变得枯燥、沉闷。学会打开自己,尝试新的事物,人生才能重新焕发生机。

1、打开眼界

现在越来越多人开始学着活在当下,喜欢说走就走,去看看山河风光,去看看人文非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古代一直流行一种壮游文化,读书人在成年之后,要出去走走,见见山河风貌。李白年少壮游,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开阔的眼界,让他的生命更加辽阔,不止于眼前的蝇营狗苟。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在二十岁的时候,走遍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干瘪的历史,在他的笔下重新鲜活。走千条路,见百种人,看万种风景。见多了差异,领略了不同,人就会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视野,滋养出一个更为广博的自我。人到中年,不做井底之蛙。把生命放诸于远山沧海,去见识,去领略,去经历。如此才能不困于自我,不困于狭隘。

2、打开思路

前阵子看到一则报道:大学教授辞职,在著名大学旁边卖煎饼,一年赚180w。采访的时候他说:读书只是你人生必经的一个过程,跟你干什么没关系。在我们印象中,考个好学校,找个体面稳定的工作,才是人生的最优解。但实际上,人生是旷野,而不是轨道。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性等待我们去发掘,去经历。35岁之后,很多人会慢慢经历裁员,经历不稳定。很多人为此黯然神伤,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弃。但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解放。打开思路,不要把自己困在固定的模式中,学着去尝试新鲜事物,尝试新的开始。有卖臭豆腐的北大校花,有摆烧烤摊的哲学博士,还有靠捏娃娃闯出一片天的中年宝妈。《认知红利》中说:思路决定出路。不要把自己困在一片狭小的天空里,跳出自己的思维,打开自己的思路,你会发现,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不要自我设限。用心思考,不断开拓思路,你终能用新的赛道,让人生达到更高的段位。

3、打开格局

年轻的时候,世界是黑白的。不是对,就是错,不是好,就是坏。眼里揉不得沙子。中年之后,在职场摸爬滚打,在社会上历经人情冷暖,发现世界是灰色的,人心很复杂。人性有很多卑劣的一面,开始在你面前一一展开。为了一点利益,可以挑拨离间;为了一点嫉妒,可以造谣中伤;为了一点权力,可以惺惺作态。杨绛说:世情百态,可作书读,可当戏看。把人性当成观察的样本,慢慢就理解了人性的宽度,宽恕了人性的阴暗。人的格局,是被认知一点点撑大的。见得多了,理解深了,对世界就会少一点少年意气,少一点愤怒偏激。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中年以后,要学会打开自己的格局。像山一样,接纳好的,也包容坏的。好的让自己成长,坏的让自己成熟。余秋雨说:真正的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理解人性,宽容人性,悲悯人性。不完美,是世界的本相。慢慢把世界变好,则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二、一半关闭

杨绛先生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学会打开,让生命不至于失去活力,学会关闭,才能让人生不至于失去自我。生命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却也是一个不断删繁就简的旅程。学会关闭,享受独处,信息极简,安时处顺,才是人生最舒服的状态。

1、关闭圈子

我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有作家说过:朋友多了,其实不是什么好事。你耗费了太多能量,失去了独处的空间,也失去了成长的机会。仔细想想,确实如此。朋友多了,聚会就多,今天赴这个宴,明天赴那个局。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快乐是快乐了,却失去了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独自沉淀的空间。中年以后,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将经历铺陈,在独处中思考锻造,才能沉淀出属于自己的智慧。有学者说:人这一生,朋友是很少的。一生中有一个朋友已不少;两个朋友已够多;三个朋友很少有。我们经常把“泛泛之交”称之为朋友,实际上那些距离真正的朋友还很远。人到中年,能量内敛。关闭圈子,推掉不必要的应酬,放弃不必要的聚会。和知己交流,和家人共度,与自己独处,这才是中年人最好的社交观。

2、关闭信息

看过一篇研究报告:人一生中大脑能处理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我们现在每天接收的信息总量已经远超过去人们一生接收的信息总量。我们每个人都在“信息过载”。根据统计,很多人每天亮屏时间接近7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其他时间都在刷手机。各类APP层出不穷的推送;社交平台的信息更新;还有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在这些信息里,猎取一点多巴胺。但是总体来看,这样的时间分配很不划算。有学者发明过一个词:生命成本。为了这些多巴胺,付出了高达七小时的生命成本。而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在读书、运动、线下参加交流会,听讲座,来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快乐。社交平台不看也罢,与其用点赞维系虚假的社交,不如线下真人交流。段子八卦,不看也罢,只能乐一时,本身没有什么影响。各大榜单的热.搜,绝大部分都是无价值的新.闻,可以关注订阅几个好一些平台,看一些深度的解读文章。解决信息过载最好的方式,是数字极简主义。严格控制手机使用时间,拒绝无效的垃圾信息,才能让自己在信息的洪流中解脱出来,让自己重新掌控时间,掌控自己的人生。

3、关闭情绪

看过一个故事:一位设计师接了一个大项目。甲方实力雄厚,但是非常挑剔。设计稿改了十几版,对方还是不满意,到处挑刺。在一次现场讨论中,设计师生气了,站起来就想发火。同事赶紧拉住他,把他拽出会议室。设计师跑到厕所抽了根烟,洗了把脸,慢慢冷静下来。他想到:这个单子很大,如果搞砸了,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损失。于是收拾好自己的情绪,重新回到会议室。对于客户的挑刺,他也不再生气,而是认真配合,最终顺利通过方案。现代脑科学认为,人有两个大脑,一个是动物脑,一个是理性脑。理性脑负责决策,动物脑负责情绪。事情发生后,动物脑第一时间产生情绪,6秒之后,理性脑才会做出决策和判断。这6s时间,其实就是关闭情绪的最佳窗口,及时处理、引导,再大的情绪也能消弭于无形。遇事冷静,给自己留一些时间,留一点空间。冲动不说话,愤怒不决策。关闭情绪,掌控情绪,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动权,渡过生活的重重难关。

作家霭理士说:人生不是一场无尽的追求,而是一个关于平衡和节奏的艺术。学会在打开和关闭之间,找到人生的平衡点。既不错过世界的广阔与精彩,也不错过内心的深邃与宁静。在打开与关闭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奏,才能活出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和谐的自我。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