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曾言:“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世间聪明人常有,但能笑到最后的,往往是那些看似笨拙的人。聪明者总想走捷径,却常在投机取巧中迷失方向;笨拙者脚踏实地,虽步伐缓慢,却始终朝着目标稳步前行。人到中年方悟,成年人最好的活法莫过于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
一、进窄门
一位网络作家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传播学专业毕业后,同学们纷纷选择地方报社工作,他却进入一家小杂志社从基础岗位做起。当时被同学嘲笑“傻”,因为地方报社待遇优渥且不愁销量。起初他也曾动摇,但市场化运作的杂志社迫使他不断提升文笔,关注读者反馈。三年后新媒体兴起,当初选择“铁饭碗”的同学大多被迫转行,而他凭借积累的经验被互联网公司高薪聘为主编。
上世纪90年代,奈飞还只是家DVD租赁小公司。当有人提议转型线上租赁时,遭到多数高层反对。创始人马克·伦道夫力排众议:“正因困难,解决后就能建立对手无法企及的优势。”最终这个决策让奈飞跃居行业龙头。人生如行路,下坡虽易却可能坠入谷底;唯有选择难走的窄门向上攀登,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筑起竞争壁垒。
二、走远路
某211高校两名大四学生为轻松毕业,花钱请人代做毕业设计。答辩时对代码一无所知,与代写者产生纠纷后被举报,最终被取消保研资格。自媒体达人小A与同学同时开始运营公众号,同学追求速成报班学套.路却收效甚微;小A坚持每日阅读练笔,三年后粉丝突破百万。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指出:“1万小时锤炼是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当下快节奏社会中,许多人幻想一夜暴富,却不知没有厚积何来薄发。顶尖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甘走远路方能行稳致远。
三、见微光
哈佛大学1970年对毕业生的人生目标调查显示:3%有清晰长远目标者后来成为各界精英;27%无目标者多徘徊在社会底层。村上春树40余年坚持每日写作5-6小时,完成40余部作品。他规定自己每天必须写满10页,写作时绝不中断,这种极致专注让他成为日.本最高产作家之一。
茨威格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在壮年时发现此生使命。”生活如汪洋,目标明确者能看见终点微光,像掌舵的船长稳步前行;无目标者则如无舵之舟随波逐流。所有光鲜背后都是咬牙坚持,当你在黑夜中长途跋涉,抬头时必将看见满天星光。
路遥在《人生》中写道:“人生道路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这几步选择决定人生差异。苦难总需面对,今日逃避将来必加倍偿还。与其年轻时贪图安逸老来受苦,不如鼓起勇气选择窄门远路。穿越漫漫长夜,前方必有黎明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