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是一种精神疾病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1-05-26 11:56:19
发布时间:2021-05-26 11:56:19
阳阳是某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本应该参加中考的他已经休学半年。一年前,妈妈给阳阳买了手机。一次偶然的机会,阳阳接触到一款手机游戏,逐渐地玩的时间越来越长,最后发展到每天都得玩8个小时以上。由于晚上玩游戏的时间太长,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脾气也一改往日的温和,变得非常暴躁,与同学关系也疏远了,并且经常与父母起冲突。半年前,他不得不休学。阳阳的父母非常困惑:阳阳到底怎么了?小小年纪的他该怎么办呢?
玩游戏已成为了青少年和年轻人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特别是网络游戏给游戏的体验者以深深的代入感。某种程度上游戏可以缓解压力,带来愉悦感,但游戏成瘾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如猝死、辍学、自杀、暴力犯罪……这些活生生的案例深深地警醒我们,游戏成瘾正威胁着我们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
2019年5月25日,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简称ICD-11),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列入“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疾病单元中。也就是说,游戏成瘾已经是一种精神障碍。许多人可能会因此而恐慌,怀疑自己或自己的孩子是否得了游戏障碍,是否需要治疗。为减少不必要的恐慌,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游戏障碍。
什么是游戏障碍?
游戏障碍是指一种持续或反复地使用电子或视频游戏的行为模式,表现为游戏行为失控,游戏成为生活中优先行为,不顾不良后果继续游戏行为,并持续较长的时间。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游戏障碍的患病率为5%,以儿童青少年人群男性为主,亚洲国家患病率可能高于欧美国家。
游戏障碍的核心特征有哪些?
ICD-11中提出游戏障碍的核心特征为:
1.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具体表现为失控性游戏行为(如无法控制游戏行为的发生、频率、持续时间、终止时间等),游戏行为成为生活优先事项,尽管游戏造成负面后果(如人际关系破裂、职业或学业受影响、健康损害等)仍然无法停止。
2.游戏行为模式可以是持续性或发作性的,并持续12个月以上,但如果症状足够严重且满足其它诊断要点,持续时间可短于12个月。
3.游戏行为模式导致明显的个人、家庭、人际关系、学业、职业或其它重要功能领域损伤。
游戏障碍将产生哪些不良的影响?
1.躯体问题
游戏障碍导致的躯体问题主要有:营养不良、睡眠问题、胃溃疡、癫痫发作、因久坐导致形成下肢静脉栓塞,甚至引发肺栓塞而猝死等。
2.精神行为问题
游戏障碍导致的精神问题主要有易怒、焦虑、抑郁攻击言行、负罪感等;
3.社会功能损害
游戏障碍导致的社会功能损害包括:拒绝上学、对社交活动回避、学业和职业成就受损、重要关系的丧失等。
对于游戏障碍,我们有哪些应对的措施?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共同完成的关于游戏障碍防治的专家共识(2019版)中指出:
1.预防
对公众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工作,广泛宣传游戏障碍的相关知识,减少引发游戏障碍的诱因。针对游戏障碍的高发人群,特别是青少年人群,需要科普知识,使其认识到沉迷游戏的危害,并且要科普心理保健知识,如:调节情绪的方法、人际沟通的技巧、不同年龄阶段心理特点等。家属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异常情况,改善家庭关系与亲子沟通的能力,关注青少年心理需求。提高儿童青少年、家长与学校早期识别游戏障碍的能力,早发现早治疗。
2.治疗措施
游戏障碍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社会心理干预是治疗游戏障碍的重要手段。专家认为,认知行为治疗、动机激励访谈、家庭治疗等对游戏障碍者的失控行为有效。在药物治疗方面,目前没有针对游戏障碍具有临床适应症的药物,但游戏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精神、躯体等健康问题以及共病,需要药物对症治疗。在物理治疗方面,有少量研究对游戏障碍患者进行重复经颅磁刺激等干预,以增强大脑控制功能或降低玩游戏的冲动,但目前仍缺乏大样本一致性研究。
3.康复措施
经过治疗后病情趋于稳定的患者,应继续接受巩固性的心理治疗,必要情况下按时按量服药,防止疾病复发。医疗机构做好出院患者的定期随访工作,使患者能够接受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医疗指导和服务。患者家属应支持和参与患者的康复活动,医疗机构应指导家庭成员为患者制定生活计划,努力解决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护师魏薇萍
本文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专委会主任委员王韬进行科学性把关。
“达医晓护”供稿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