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孕妇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孩子,但通过规范干预可大幅降低遗传概率。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分娩过程中,少数通过胎盘或哺乳感染。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是关键预防措施。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高风险因素包括孕妇体内病毒载量高、e抗原阳性或肝功能异常。若孕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分娩时新生儿暴露于含病毒的母血和分泌物,感染概率可能超过一半。孕期定期检测乙肝病毒DNA水平,病毒载量较高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可将母婴传播风险降至极低水平。
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宫内感染,多见于胎盘屏障受损或孕期发生急性肝炎。这类感染无法通过产后免疫接种完全阻断,需在孕中晚期加强病毒监测。哺乳传播概率较低,但乳头皲裂或婴儿口腔溃疡时可能发生风险,此时建议暂停母乳喂养。新生儿出生后12小时内完成联合免疫,按0-1-6月程序完成三针疫苗接种后,保护效果可达九成以上。
乙肝孕妇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与病毒载量,孕晚期进行抗病毒治疗需严格遵医嘱。新生儿出生后除规范免疫接种外,还需在7-12月龄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抗体。保持分娩器械严格消毒、避免产程过长等措施也能降低传播风险。通过科学管理,绝大多数乙肝孕妇都能生育健康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