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期间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需根据运动强度和目标调整,一般建议每日摄入量占总热量的40%-60%。主要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训练时长、体重基数、代谢率及减脂增肌需求。
1、运动类型
高强度力量训练或耐力运动需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如举铁、长跑等,这类运动消耗肌糖原较快,适当补充有助于维持运动表现。建议选择全谷物、薯类等慢吸收碳水,训练前后可搭配适量快碳补充。
2、训练时长
单次训练超过1小时需提前补充每公斤体重1-2克碳水化合物,长时间有氧运动可每小时补充30-60克易消化碳水,如香蕉、运动饮料等,防止低血糖和肌肉分解。
3、体重基数
体重较大者基础代谢较高,可按照每公斤体重3-5克碳水计算,但减脂期需适当降低比例。体重偏轻的增肌人群可增加至每公斤体重5-7克,重点分配在训练前后时段。
4、代谢差异
胰岛素敏感人群可适当提高碳水比例,优先摄入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存在胰岛素抵抗者需控制精制碳水,用膳食纤维延缓糖分吸收,必要时采用碳水循环法。
5、目标调整
减脂期可将碳水降至总热量30%-40%,集中安排在训练时段;增肌期需保证充足碳水促进糖原恢复,睡前可补充缓释碳水如酪蛋白配燕麦,减少肌肉分解。
健身人群应定期监测体脂率和肌肉量变化,动态调整碳水摄入。优先选择复合碳水来源,搭配优质蛋白和健康脂肪,避免训练后立即摄入高脂食物影响吸收。特殊体质或糖尿病患者需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运动前后注意补充电解质和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