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首页 /

特色诊疗

/

文章详情

太乙堂杜保国:雨水时节,宜静养心、调脾胃、防“倒春寒”

雨水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曰:“斗指壬为雨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故名雨水。”雨水节气的到来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春天,万物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

今天,我们请到南京太乙堂中医院中医特邀专家杜保国主任来为大家讲讲雨水时节需要注意的那些事!

雨水节气这三点要重视!

1、忌用冷水

很多人认为冷水洗脸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在雨水时节,年老体弱者若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致使酸痛出现。

2、忌剧烈运动

早春不宜做过于激烈的运动,应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体内中气消耗太过而使肝气失控,出现上火征兆。

3、忌生闷气

雨水节气天气变幻无常,容易使人情绪波动。中医认为,“凡愤怒、悲思、恐惧,皆伤元气”,所以此时一定要保持心境平和,养心护心。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雪花纷飞、寒气浸骨的天气渐渐消失,春风拂面、潇潇细雨的日子正向我们走来。杜保国主任认为,雨水时节空气湿润,又不燥热,正是养生的好时机。

一、雨水时节,重“春捂”和预防倒春寒

初春阳气渐生,日趋暖和,但此时北方阴寒未尽,气温变化大,虽然“雨水”之季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冽,但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减弱,因而易感邪而致病。

同时,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这是因为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

因此,杜主任,雨水时节,养生在“春捂”。要防范“倒春寒”,掌握正确的“春捂”方式很有必要。穿衣宜“上薄下厚”,捂好背、腹、足底。

1.背部保暖护好“阳脉之海”督脉,减少感冒;

2.腹部保暖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

3.“寒从脚下起”,足部保暖好身体才能真正暖和起来。

二、疏肝养心,重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全,则人体营养利用充分,反之则营养缺乏,体质下降。随着降雨增多,寒湿之邪易困着脾脏,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春季养脾的首先在于条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

此外,雨水期间天气变化无常,容易使人情绪波动,心神不安,对高血压、哮喘等尤其不利。所以一定要调畅情志、按时起居,保持心情愉快、养心护心。心气充沛,方能滋养脾脏,养脾得以健胃。

三、饮食以平性为宜

雨水时节,饮食上食物以平性为宜。“倒春寒”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郁热使人“贪凉”,过于食凉,又会“同气相求”使湿寒伤及脏腑,引起胃寒、胃凉、腹泻之类的失衡症状。所以,饮食选择上应保持中庸,吃热饭热菜,慎吃辣椒、白酒等性温、性热的食物。

天气转暖,白昼延长,春天更加适合运动。杜主任介绍称,年轻人可以选择任何感兴趣的运动长期坚持,而对于中老年朋友和患心脑血管病的朋友而言,春练要科学合理,可适当做些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较为轻松的运动,来增强自身抵抗力。

需要大家的是,运动时要注意增减衣物,注意补水。在雨水时节,让我们一起健康养生,调养身心、养护脾胃!

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专家 MORE>
  • 戴春海 主任医师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中医肿瘤科
  • 张九方 主任医师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中医肿瘤科
  • 梁世界 主任医师
    南京太乙堂中医院 中医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