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主要通过母婴垂直感染、皮肤黏膜破损、呼吸道吸入、医疗器械接触及院内交叉感染五种途径传播。感染源可能来自母体产道细菌、环境病原体或医疗操作污染。
1、母婴垂直感染:
母体生殖道携带的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分娩时产道接触传播给新生儿。妊娠期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这类感染多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发病,需通过产前筛查和分娩期抗生素预防干预。
2、皮肤黏膜破损:
新生儿皮肤屏障功能未完善,脐带残端、注射穿刺部位或尿布疹破损处可能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入侵门户。早产儿表皮更脆弱,需严格消毒护理。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后迅速进展为全身感染。
3、呼吸道吸入:
分娩过程中吸入污染的羊水或分泌物可能导致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部感染。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更易继发败血症。这类感染常见呼吸急促、三凹征等呼吸道症状伴随发热或低体温。
4、医疗器械接触:
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将表皮葡萄球菌、克雷伯菌带入血液循环。NICU中长期留置导管的新生儿感染风险增加3-5倍,需每72小时评估导管必要性并严格无菌操作。
5、院内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手部卫生不合格、暖箱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多重耐药菌传播。暴发流行常见于新生儿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典型病原体。实施接触隔离和规范手卫生可降低50%感染率。
预防需从孕期保健开始,定期进行B族链球菌筛查,分娩时高危孕妇接受抗生素治疗。新生儿护理强调脐部酒精消毒、每日温水擦浴避免皮肤破损,母乳喂养增强免疫力。医疗操作遵守一人一物一消毒原则,早产儿入住NICU时应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出现喂养困难、体温异常或反应低下等征兆需立即就医,血培养是确诊金标准。治疗以静脉抗生素为主,疗程通常需10-14天,严重者需联合免疫球蛋白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