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20 11:28:54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机械通气支持、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维持循环稳定、控制感染及营养支持。

1、机械通气:

无创通气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早期首选干预方式,可减少气压伤风险。对于严重病例需采用有创通气,采用低潮气量策略4-6ml/kg结合适当呼气末正压PEEP,目标维持血氧饱和度在88%-95%。高频振荡通气适用于常规通气无效的顽固性低氧血症。

2、肺表面活性物质:

通过气管内滴注牛或猪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如固尔苏,剂量100-200mg/kg,可改善肺泡稳定性。需在出生后2小时内尽早使用,必要时6-12小时后重复给药。给药后需暂时提高吸氧浓度并调整通气参数。

3、循环管理:

维持平均动脉压>30mmHg,通过输注生理盐水或血浆扩容,必要时使用多巴胺5-10μg/kg/min。严格控制液体入量60-80ml/kg/d,监测中心静脉压。对于动脉导管未闭影响血流动力学者,可考虑布洛芬或吲哚美辛药物关闭。

4、抗感染治疗:

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疗程7-10天。疑似败血症时需进行血培养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严格手卫生和消毒措施可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呼吸机管路每48小时更换。

5、营养支持:

出生后24小时内开始肠外营养,逐步过渡至微量喂养10-20ml/kg/d。母乳喂养优先,含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配方奶有助于肺泡发育。维持血糖4-8mmol/L,血钙>2mmol/L,必要时补充维生素A5000IU/周促进肺上皮修复。

治疗期间需持续监测血气分析、胸片及生命体征,维持中性温度环境36.5-37.2℃。恢复期可进行抚触刺激和体位引流,定期评估神经发育。出院后需随访肺功能,警惕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风险,避免被动吸烟。母乳喂养至少持续至纠正月龄6个月,按计划接种疫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