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明明吃了很多奶还想吃 教你如何正确判断宝宝是否吃饱

发布时间:2022-01-05 16:35:18

家有一个能吃的宝宝是什么体验?二宝刚出生那会特别能吃,还没出月子,每顿奶就要吃90ml,吃完后还哼哼唧唧哭着要吃,看着他那圆滚滚的小肚皮,实在怕把他撑坏,就没给继续喂。婆婆见状,立马跟我说“宝宝哭了就是要吃,你赶紧再喂点,别饿着宝宝了”。

对于很多新手妈妈都会遇到的疑问:那么小小的一个新生儿,明明已经吃了很多了,他却表现得仍然想吃,到底是没吃饱还是别有所求?看着宝宝肚子撑得像小皮球,继续喂真的没问题吗?本文将就此问题做个小科普,以下的解答希望能帮到你。

新生儿明明已经吃了很多奶了却还想吃,这是为什么?

新生儿的喂养模式是遵从“按需喂养”,也就是宝宝饿了就给他吃,不分时间、不分次数,随吃随喂。但是如果新生儿已经吃了很多奶了,却仍然表现出“还想吃”的样子,真的是因为没吃饱吗?家长要先弄清楚原因。

原因一:妈妈母乳不够,满足不了宝宝日益增长的身体需求

随着宝宝长大,他们的胃容量在不断增大,母乳喂养的妈妈,如果不能跟上宝宝的发育需求,则会导致宝宝出现吃不饱的情况。表现为:一直在吃、其实都没吃饱、吸吮很用力、吃不到奶时还表现出很烦躁的样子。

原因二:缺乏安全感

“奶睡”、“吃奶安抚”无疑是让宝宝快速安静并且入睡的最佳方式了。新生儿明明已经吃了很多奶了却还想吃也有可能是出于心理性需求,也就是吃饱后没办法立即睡着,希望妈妈能够继续给自己吃奶,然后在边吃边睡中安抚自己。

原因三:吃奶时吸入过多的空气

0-3个月的宝宝在吃奶时都容易出现一种情况:吃进去的奶一半是奶、一半是空气。宝宝吃到胃里,不仅会导致宝宝打嗝,还会导致宝宝打完嗝,胃没填饱,容易饿,所以频繁要吃奶。

原因四:进入猛涨期

在宝宝2周、4-6周、3-6个月,宝宝会经历生长较快、需求增加的“猛涨期”。在这个阶段,宝宝会表现为奶量增加、次数增多、吃奶时间增长的情况。

原因五:身体不适

一般来说,新生儿在确认已经吃饱的情况下,他们还频繁地要奶,家长需警惕是不是“宝宝身体不适了”。他们试图通过吃奶来安抚自己,让自己舒服一点,如果是这样原因,家长需根据宝宝的精神状态和吃奶状态综合判断。

新生儿已经吃了很多了还想吃,到底要不要喂?家长看状态判断即可

新生儿的胃容量很小,大约只有葡萄那么点大,即便出了月子,也就草莓那么大。新生儿到底吃没吃饱,家长要学会分清是真的饿还是希望通过吃奶来需求安慰。怎么判断呢?教大家两个小方法。

喂完奶后,宝宝仍然想吃,家长可以尝试抱起简单安抚看能否接受

喂完奶后,如果宝宝哼哼唧唧或哭闹着还想吃,这时家长可以先不着急喂。可以先把宝宝抱起通过简单地安抚来观察宝宝能否止哭,安静下来。如果宝宝能够通过简单安抚不再哭闹,则宝宝可能不是因为没吃饱,而是想通过吃奶来需求安慰和安全感。

给宝宝继续吃奶,看他们吃奶的状态

按照以往的给奶量宝宝吃完表现为还想吃的状态,家长可以继续给宝宝喂奶,看宝宝吃奶时的状态来判断“宝宝究竟吃饱没”。

如果宝宝表现为大口吞咽,并且吸吮过程不间断,则代表宝宝“没吃饱”;如果宝宝是吃吃停停、爱吃不吃的样子,则代表他们已经吃饱了,只是想边吃奶边安抚自己而已。

用安抚工具代替喂奶,看宝宝能否接受

一般来说宝宝在吃饱后,他们接下来是希望通过妈妈安抚或吃奶安抚来辅助自己尽快入睡。在已经吃饱了的情况,你给他一个安抚奶嘴,他们就能含着快速入睡;相反,他们还没吃饱的情况下,你给他一个安抚奶嘴,他们就会不停地使劲吸吮,根本无法入睡。

吸不到时会发生哭闹,暗示你“我吃不到奶,肚子饿”。也就是安抚工具能促使宝宝快速安静下来并入睡的,代表他们吃饱了;如果不能促使宝宝快速安静下来并入睡的,代表他们没吃饱。

新生儿为什么会频繁地要吃奶?我用一个数据告诉你答案

对于很多新手妈妈来说,新生儿吃得太多太频繁时不免会担忧“宝宝吃这么多会不会身体受不了”。特别是看到宝宝吐奶时更加焦虑了,就会怀疑是不是“我给宝宝喂太多引起的”。新生儿为什么会频繁地要吃奶?先了解2个生理性小知识消除你的疑虑。

新生儿之所以吃奶次数多,是因为他们每吃一次奶排空速度是48分钟

新生儿吃奶频繁是因为他们奶排空的速度也很快,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他们消化一顿奶的时间是48分钟左右,消化得快自然就饿得快。

再加上他们吸入的奶量中还有部分空气占位置,这些空气排出来后,胃又空出来一部分位置。所以对于新生儿期乃至0-3个月的宝宝来说,吃得多、吃得频繁是很正常的事。

新生儿胃容量≠宝宝真实摄入的奶量

如果新生儿胃容量能够容纳60ml的奶,但是往往需要多喝一点才会饱。这是因为宝宝喝进去的奶有部分直接进入了肠道的某个部分,再加之宝宝吃奶的时候会吸入部分空气,占据了胃的容量。等到这些空气通过打嗝或吐奶的方式排出去后,宝宝很快就会感觉饿了的情况。

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复禾健康观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