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奖励孩子,还是在贿赂孩子?
发布时间:2017-03-22 15:12:05
发布时间:2017-03-22 15:12:05
育儿的终极目标,是要通过提高孩子的内部动机,培养出“自觉主动型孩子”。
果果和林林是幼儿园同班的好朋友,上学时一起吃饭一起午睡,放学后一起在小公园踢球疯跑。果果和林林的妈妈想,两个小朋友关系这么好,让他们一起学钢琴吧,刚好能有个伴儿。
于是,果果和林林一起开始跟同一位老师学钢琴。但过了不久,果果和林林像商量好一样,各自跟妈妈说:“我不想学琴了。”
果果妈妈很着急,她想啊想,突然想到,最近果果迷恋小贴纸,于是她买了很多回来,把它们一个个装到小盒子里,编上号码。然后,用彩纸设立了抽奖签,上面也相应地写上号码。
果果妈妈把抽奖签全部放到用废弃鞋盒改装的酷酷的抽奖箱里,然后跟果果说:“每天练完琴就可以抽一次奖哦。”
林林妈妈也很着急,她想啊想,突然想到,最近林林迷恋小贴纸,觉得可以利用这一点让林林坚持练琴。林林妈妈对林林说:“你要是听话,要是能坚持练琴,我就给你买小贴纸。”
你们猜,结果如何?
果果变得不再讨厌练琴。每天认认真真练完琴,妈妈就让他抽签。他兴高采烈,充满好奇地抽签,猜测奖品是什么,迫不及待地把签号告诉妈妈,然后从妈妈那里领小贴纸。
林林却依然不喜欢练琴。妈妈第一次跟他说“听话就买小贴纸”的时候,他听话了,妈妈兑现了承诺。可是三两次之后,林林不是抱怨妈妈买的贴纸数量太少,就是抱怨贴纸不好看。
林林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脾气越来越暴躁,在妈妈督促他练琴的时候,经常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孩子失控的情绪引发了妈妈的失控,妈妈开始呵斥林林,逼迫林林,练琴时光变成了母子二人的噩梦。
同样是“用东西吸引孩子”,同样是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同样是想激发孩子的干劲儿,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两位妈妈的做法看似相同,实则是不同的。
果果妈妈不是因为孩子生气了想去安抚,而是希望果果能高高兴兴练完琴。所以,当果果弹完琴,妈妈就让他抽签。果果以游戏的方式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小贴纸,自然会很高兴。
但让果果更高兴的,是妈妈竟然知道自己喜欢贴纸的事情,妈妈这么在意自己!
而林林妈妈呢?孩子不想做的时候,妈妈便对孩子说:“你要是听话,我就给你买……”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觉得,只要自己不高兴,妈妈就会给自己好处。
这种做法,与其说是“用东西吸引孩子”,倒不如说是在贿赂孩子。林林妈妈平时用惯了这种方法,孩子一不高兴就牢骚满腹,毫不讲理。林林家的结果说明了一件事儿,在他们家,孩子一直占主导地位。
小贴纸、小橡皮、赛尔号卡片、乐高、毛绒玩具、铅笔、陀螺等,这些都是常见的父母用来引导孩子做出正确行为的“工具”,用更专业一点的话说,叫“外部动机”。
心理学研究认为,外部动机可以激发孩子的干劲儿。在孩子刚开始做一件事情时,父母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外部动机”,找到孩子喜欢的东西,巧妙地利用它,就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
但是,“用东西吸引孩子”必须把握好方法、时机和数量,同时也要考虑,这个活动本身是否能给孩子带来快乐。
如果父母不去思考这些,可能会适得其反,出现像林林家那样的情况,孩子就有可能会一直停留在外部动机阶段。
很多父母觉得只有内部动机才有价值,不管是果果妈妈还是林林妈妈的做法,他们认为本质上是错误的,“奖励治标不治本”。
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了。
这种想法会让父母觉得“通过学习就能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通过练琴就能体会到对音乐的热爱”“孩子自己理所当然就会去做,就能去做”。
可事实上,在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最初阶段,这件事情本身带给他的快感没有那么多。比如学琴,再有天分的人也不可能在刚学琴之初就立刻演奏出美妙的旋律。所以,必须需要一定的外在因素的支撑。
有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小的时候是在父母的劝说下才开始拉小提琴的。刚开始,他是为了让父母表扬自己,后来上了小学,是为了引起同班女生的注意。再后来上了初中、高中,则是因为拉小提琴很受女孩子欢迎。
也就是说,刚开始拉小提琴时,是小提琴之外的事情触发了他的干劲儿。
但渐渐地,外部动机的作用减弱,小提琴演奏本身给他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快乐。随着不断地练习和摸索,这位小提琴家发现“我刚才拉的曲子太感人了”,“小提琴实在是太美妙了”“观众的掌声太令人鼓舞了”。
他陶醉于音乐本身带来的快感,然后去主动开拓自己的音乐世界,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这样一来,也就不需要父母去强迫他“快去练琴”了,比起父母的奖励和表扬,他更愿意去体会小提琴本身带给他的快感。于是,外部动机自然而然转化成内部动机。
育儿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服从指令型的孩子,也不是为了培养为了得到奖励才肯去做的孩子,而是要通过提高孩子的内部动机,培养出“自觉主动型孩子”。
不过,在内部动机充分发挥作用之前,父母可以适当、巧妙地利用一些外部动机,就像那位小提琴家的父母那样利用表扬,就像果果妈妈那样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注,充分激励孩子的干劲儿。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