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姿的布朗族舞蹈 老幼皆宜
发布于 2023-11-13 15:25
发布于 2023-11-13 15:25
布朗族舞蹈豐富多姿,幾乎老幼都能會跳舞。舞蹈的稱呼各地不同。西雙版納布朗族稱跳擺,保山、臨滄地區的布朗族稱打歌,思茅地區的布朗族稱跳歌。漢書文獻中統稱為踏歌。布朗族舞蹈的特徵是把歌、舞和諧地融合為一體。在舞蹈時,先由能歌善舞的小夥子領舞、擊鑼、象腳鼓隨後。小夥子和姑娘們圍成一個圓圈,雙膝微微地一起一伏,柔軟的雙手在肩兩側,或前或後輕盈翻舞,邊舞邊向反時針方向移動。這時,一群青年小夥子在圈內作有節奏的虎步跳躍,一會又分散到姑娘前與姑娘輕聲對歌,一會兒又聚攏,作虎跳伏。
布朗族有獨舞和雙人舞。獨舞一般模擬動物的動作,如猴舞,哈蟆舞等。雙人舞,如象腳鼓舞,一人擊鼓,一人敲鈸,舞步強鍵,步伐協調,鏗鏘有力。保山地區的布朗族還流行著多彩的唱燈藝術形式。唱燈,俗稱玩燈,是把舞蹈、表演唱和武術雜耍和諧地融合在一個節目裏。在春節期間,每個村寨都舉行這種民間娛樂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布朗族主要舞蹈
大鼓舞布朗語為黃柯麥嘎典,即跳大鼓舞之意。動作幅度較大,擂鼓有力。動作無先後之分,舞者即興而跳,雙膝隨打擊樂節奏微微屈伸,帶動身體上下顫動是動作的特點。
布朗族製作大鼓很講究。鼓身用整段樹木挖空而成,所用的樹段要完整無損,蒙鼓面要用一公一母毛全黑的黃牛皮。蒙鼓面時,要用穀物、茶葉、碎銀等放在鼓裏面,作為大鼓的心臟、靈魂。大鼓製作完成後,要舉行七天七夜隆重的慶祝儀式,方可抬到佛寺裏存放。
克廣包括蜂桶鼓舞,象腳鼓舞,手巾舞。跳時舞者排成單行,由兩名年輕男子雙手各持一條手巾在前面領舞,其後是蜂桶鼓隊,兩只象腳鼓和俊,,再後是眾舞者,人數可多可少。舞隊沿著寨子內所有道路邊跳邊行進。當跳到較寬的平場時,即圍成圓圈跳,兩只象腳鼓在圓圈中間鬥鼓,鬥完鼓又沿著道路舞鼓前行。如此反復,直至遊遍全寨。
蠟條舞舞者人數不限,大家圍成圓圈,兩手的中指與食指間夾著點燃的蠟條,相互對跳,邊歌邊舞。只見舞姿翩翩,燭光點點,別具情趣。可用四弦琴伴奏,也可不用伴奏。
宰蹦宰蹦是布朗族民歌的一種曲調,布朗民間盛行的短鼓舞,長鼓舞均以這種曲調伴奏。男女老少歡聚在寨子中間的平地或佛寺院子裏敲響象腳鼓及,舞者就會自動圍成圓圈,男舞者在裏圈跟著鼓、、逆時針方向翩翩起舞。短鼓舞鼓點節奏較慢,動作輕柔悠緩,男女老少皆宜。長鼓舞則節奏歡激,動作輕快,一般為男女青年所跳。欲了解民族舞蹈对少儿素质教育很有效可阅读:民族舞蹈对少儿素质教育很有效
上一篇 : 冬季嘴唇干裂起皮是什么原因?
下一篇 : 宝宝支气管炎咳嗽多就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