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出血通常由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引起,可能受激素水平波动、子宫病变等因素影响。主要有内分泌失调、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凝血功能障碍、黄体功能不足等原因。

1、内分泌失调
长期压力或过度节食可能导致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紊乱,使子宫内膜增厚异常。常见表现包括经量增多或减少、周期不规律。可通过调整作息、减少压力等方式改善,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戊酸雌二醇片、黄体酮胶囊等药物调节。
2、子宫肌瘤
子宫肌层良性肿瘤可能压迫宫腔,导致经期出血量增加并伴有血块。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腹坠胀感。超声检查可明确诊断,较小肌瘤可观察随访,症状明显者可考虑米非司酮片等药物治疗或子宫肌瘤剔除术。
3、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组织异位生长可能刺激盆腔组织,引发经期延长和严重痛经。病灶多出现在卵巢或输卵管附近,可能伴随性交疼痛。确诊需腹腔镜检查,可遵医嘱使用地诺孕素片、布洛芬缓释胶囊等控制症状。

4、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会导致经血不易凝固,表现为持续渗血或突发大量出血。可能伴有皮肤瘀斑、牙龈出血等症状。需血液科检查凝血功能,必要时输注凝血因子或服用氨甲环酸片等止血药物。
5、黄体功能不足
排卵后黄体分泌孕酮不足会使子宫内膜提前脱落,造成经前点滴出血或周期缩短。基础体温监测显示高温相持续时间短。可补充黄体酮软胶囊改善,同时建议增加豆制品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摄入。

建议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使用棉质透气卫生用品并定时更换。若出血持续超过7天、每小时浸透一片卫生巾或伴随严重头晕,应立即就医。日常可记录月经周期和症状变化,每年进行妇科超声和激素水平检查,40岁以上女性需加强子宫内膜癌筛查。
